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病虫害科普】小麦叶锈病的危害与防治

分享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麦叶锈病的

危害与防治

病虫害科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分布与危害

图片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在世界各小麦产区均有发生。根据世界上小麦种植区域将小麦叶锈病划分为如下主要流行区域:北美、南美、南亚、欧洲和北亚、南非、中亚、西亚和北非及澳大利亚、中国。

图片

中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播种面积2370万hm2,产量1.093亿t,平均产量每公顷4.6t。小麦叶锈病是常发病害,年发病面积约1500万hm2,产量损失约300万t,应用杀菌剂是主要的防治方法。我国小麦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甘肃、青海、陕西、安徽、江苏、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通常在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1969年、1973年、1975年和1979年在华北冬麦区叶锈病大流行,1971年、1973年、1975年和1980年在东北春麦区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普遍严重发生。而在西藏和新疆该病害普遍严重发生。2012年,由于气象因素适宜与非抗叶锈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小麦叶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大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抗小麦叶锈病品种较少,因此,部分地区的叶锈病在遇到适宜气象因素的条件下,仍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和流行的可能。通常叶锈病损失取决于侵染早晚,如果侵染早,病菌对叶片的正常生长影响极大,减产可达49%~67%,甚至更大。



二、症状

图片


小麦叶锈病菌主要侵染小麦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很少侵染茎秆或穗部。夏孢子堆多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圆形至长椭圆形,疱疹状隆起,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露出橘红色的粉状物,散出橘红色的夏孢子。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夏孢子堆比秆锈病的小,较条锈病的大,颜色比秆锈病的浅,较条锈病的深。生长后期产生冬孢子堆,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散生,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表皮不破裂。

图片



三、防治技术

图片


小麦叶锈病应釆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

图片

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重视抗锈基因的多样化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注意多个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以延缓和防止因病菌新生理小种的出现而造成品种抗病性的退化。另外,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耐病性等的品种。抗叶锈病小麦品种如下。

冬小麦:山农20、西科麦4号、淮麦21、周麦22、漯麦8号、邢麦4号、轮选518、川麦39、扬辐麦2号、晋太170、川育16、川麦32、豫麦66、邯6172、济麦19、泰山21、晋麦207、石新833、河农5290、中优9507、晶白麦1号、新麦16、潍麦8号、泽麦1号、莱州9214、烟896063、滨02-47、潍麦7号、临麦6号、烟5158、聊9629、烟5286、莱州953、烟861601、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等。

春小麦:北麦9号、北麦11、克春1号、克春2号、克春4号、龙麦33龙辐麦16、华建60-1、巴丰5号、高原412、克旱21、北麦6号、泉丰1号、克旱20、铁春8号、丰强7号、四春1号、垦九10号、克丰8号、垦九9号、宁J120、沈免99042、沈免99121、沈免9942、沈免1167、沈免96、垦九5号、龙麦23、龙辐麦7号、蒙麦30、京引1号、陇春8139和定丰3号等。

从1999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开始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的高代系、参试品种包括对照品种,达到中抗水平的不足10%,相应地对条锈病达到中抗水平以上的则为46%。说明育种家尚未将抗叶锈病列为育种目标,而小麦条锈病已引起广大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然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引导也有关系,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省将对叶锈病抗性作为品种审定时一票否决的病害。

图片

2

加强栽培防病措施

图片

收获后翻耕灭茬,灭除杂草和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播种,降低秋苗发病程度和病菌越冬基数;雨季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提高根系活力,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使用氮肥,增强植株抗(耐)病力。小麦叶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及时排水,北方干旱麦区则要及时灌溉,补充因锈病发生而造成的水分丧失,减轻产量损失。

3

药剂防治

图片

用三唑酮拌种,控制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推迟春季叶锈病发生与流行。春季防治,可在抽穗前后,田间发病率达5%~10%时开始喷药。

1.药剂拌种 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3%~0.04%(有效成分)的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

2.种子包衣 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三唑酮、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区域,且持效期长。用量每千克种子用4g包衣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

3.适时喷药 于发病初期(发病率5%)喷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10~2041次,防治1~2次:或喷施25%三唑酮1500~2000倍液2次,隔101次,喷匀喷足,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聚智共谋新篇 | 国际农业机械化专家代表团莅临久富农机共话“一带一路”合作新愿景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东风井关
23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