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的危害与防治
稻水象甲,又称稻水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在我国属全国一类检疫性害虫。
稻水象甲原发生地为美国东部,1976年在日本发现,1988年在韩国和朝鲜发现,除上述几国外还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圭亚那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在我国河北唐海发现。此后、先后在台湾、天津、北京、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福建、安徽、湖南、山西、陕西、云南、江西、湖北、黑龙江、贵州、新疆、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发现。
稻水象甲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据报道,成虫可取食13科100多种植物,幼虫能在6科30余种植物上完成发育,喜食禾本科植物,在稻田嗜好在稗草上取食和产卵。成虫和幼虫均能取食水稻,但危害部位不同。成虫沿寄主植物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叶片被食部位仅存透明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的白色长条斑;条斑宽0.38~0.8mm,长通常为0.5mm,一般不超过3cm。低龄幼虫蛀食稻根,使稻根呈空筒状;高龄幼虫在稻根外部咬食,造成断根。移栽不久的稻秧被害后易形成浮秧。受害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光合作用效率下降,从而影响产量。成虫一般为害不严重,幼虫为害根系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调整水稻播种期或选用晩熟品种的避害措施以及排水晒田或延期灌水的水管理措施等。
在我国北方单季稻区河北、天津等地,适当迟栽以避开成虫迁移高峰,可减轻危害。同理,选用晚熟品种,使幼穗的形成在幼虫为害高峰期过后,也可减轻为害。在浙江沿海双季稻区,发生重的区域改种纯单季稻,可延迟冬后成虫进入稻田的时间,降低其在稻株上的产卵量。在美国、日本等部分地区,早播水稻在稻水象甲幼虫发生高峰时已具发达根系,故耐害性较髙。
由于稻水象甲大多将卵产于水面以下的水稻叶鞘部分,因此,田块平整、排灌方便,产卵期湿润灌溉,确保无积水,是控制稻水象甲发生最为关键、有效的方法之一。美国南方研究发现,产卵期间仅保持浅水层1.3cm左右或无水,卵及幼虫发生量明显低于深灌水(5~10cm)的田块。幼虫大量发生期间尤其是蛀根为害之前排水干田,可有效调控稻水象甲幼虫种群,但此法是否适用取决于当地的灌溉条件、是否能与除草剂和肥料使用技术相协调等因素;此外,需考虑到复灌后成虫仍有可能大量扩散至稻田,继续产卵。开始排水的适宜时间是在低龄幼虫期,持续2周,太短了达不到控制效果,太长了会伤害水稻本身。
采用旱育秧和抛秧栽种均可减轻为害。采用旱育秧可防止秧苗带卵;而抛秧栽种,为了使秧苗早生根,通常是在浅水灌溉或不灌水保持湿润的条件下进行的,同样可降低秧苗落卵量。此外,选用发根能力强的品种、培育壮秧、合理施肥均可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 稻水象甲对黑光灯的趋性很强,可以利用这一习性,在越冬场所或稻田附近设置黑光灯诱集成虫,集中消灭。
3.生物防治 金龟子绿僵菌的一些菌株对稻水象甲成虫具较强的致病力。据报道,在浙江沿海双季稻区,早稻插秧后3~5d(稻水象甲产卵前)每公顷施用绿僵菌1×10-4个孢子喷雾,13d后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2.5%。在北方单季稻区,水稻移栽后5~7d每公顷施用绿僵菌孢子悬浮液3×1013~7.5×1013个孢子喷雾,也具较好的防治效果。
4.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防治稻水象甲的首要方法,采用“防成虫控幼虫”的用药策略,即在越冬代成虫盛发产卵前用药,从而降低后代幼虫数量。有人提出越冬代成虫的防治指标为早稻百丛30头。不过,为了防治疫区种群数量累积,降低向周边非疫区扩散的风险,当前各疫区无论发生程度如何均应施药防治(专治或兼治)。可用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量为30g/hm2;20%三唑磷乳油或40%水胺硫磷乳油,用量为1.5L/hm2;48%毒死蜱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用量为1.125Lhm2;均对水750喷雾。防治幼虫的药剂有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克百威颗粒剂,用量为15~22.5kg/hm2,在移栽前撒入大田,或排水后撒入受害重的本田。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