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育种机器人、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这些“黑科技”正在改变农业的未来!

分享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业生产似乎总是和古老、传统挂钩,无非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辛苦劳作。但实际上,如今的农业早已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模样。科技席卷而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见识那些正在重塑农业格局的新技术、新方式,看看它们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鱼菜共生:养鱼种菜两不误


在浙江平湖市广陈镇的农业经济开发区,有一座神奇的玻璃温室大棚。大棚里,6 个装满水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撒一把饲料,潜藏水底的鱼群便会腾跃而起。而在桶旁,立体水培种植架上的蔬菜郁郁葱葱,长势正酣。这便是 “鱼菜共生” 系统的奇妙景象。

图片

所谓 “鱼菜共生”,就是把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巧妙结合的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二者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鱼塘和蔬菜共处一棚,鱼的排泄物经过过滤、沉淀、分解后,摇身一变成为绝佳的有机肥料;蔬菜则充当起 “清道夫” 的角色,配合水循环处理设施,让水流重回鱼池。如此一来,实现了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杨先华介绍,示范园采用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是传统方式的 20 倍。一个 30 立方米的养殖桶,能养 2000 至 2500 条加州鲈鱼。6 个养殖桶,180 立方米水体,每年可产 15 吨鱼以上,相当于近十亩传统土塘的产量。而且,普通鱼塘一年出一次鱼,这里两年能出三次鱼。

另一边,种植采用无土栽培,25 天左右就能采收,相比传统土栽至少 3 个月的周期,茬数多、效益高。整个系统利用微生物处理水体,杜绝了农药、化肥、抗生素及有害物质的介入,产出的蔬菜干净无污染,摘下就能直接食用。

图片

智能灌溉:让每一滴水都恰到好处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智能灌溉系统应运而生,它就像一位贴心的 “用水管家”,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地滋润到农作物。

农田灌溉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了自动控制、传感器、通讯、计算机等多种先进技术。系统通过布置在农田的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

图片

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灵活选择自动灌溉、定时灌溉、周期灌溉、手动灌溉等多种模式。系统还能根据预设的农作物需水量模型和灌溉计划,自动触发灌溉设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灌溉操作。不仅如此,它还具备远程监控功能,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掌握灌溉系统的运行状态,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智能灌溉系统的优势尤为明显。它能够根据农田土壤的实际湿度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水量,精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了传统固定灌溉系统中水量过多或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片

无人机植保:农业病虫害的 “克星”


以往,给农作物喷洒农药是一项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而且人工喷洒药液往往分布不均匀,还容易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如今,无人机植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图片

植保无人机堪称农业病虫害的 “克星”。1 架无人机的作业效率相当于 40 个人工,大大解决了植保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它能够精准控制药量,减少农药污染,相比传统方式,可节省农药 30% - 50%,节省水量可达 90%。而且,无人机可以在不同植株、高杆作物、复杂环境中作业,无论是小麦、水稻、玉米等常见农作物,还是果树、茶树、苗木等,都能轻松应对。其作业时间不受限制,全天候(白天、夜间)均可作业,适应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各种地形,尤其适合大面积作业,可实现大规模、多机群协同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植保的效果显著。通过精准的农药喷洒,有效减少了重喷、漏喷现象,大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同时,还避免了地面植保机械对农作物的物理破坏,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

图片

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助力作物 “优生优育”


杂交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制种过程,需要人工在花朵绽放前的短暂窗口期,对母本花朵去雄,再将父本花粉涂抹到母本花朵柱头上,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本高昂。

如今,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 “吉儿”(GEAIR)的出现,让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它能够精准识别花朵,伸出机械臂轻柔完成杂交授粉,代替工人完成全流程育种工作。

图片

以番茄为例,杂交种已占商品种的 90% 以上,但由于其柱头内缩的闭合花型,全球番茄杂交育种和制种至今仍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杂交授粉,人力成本已占番茄总育种成本的 25% 以上,仅人工去雄一项就占番茄杂交授粉成本的 40%。而 “吉儿” 可以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使雄蕊自然开裂败育、柱头外露,再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在作物间穿梭、授粉,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此外,在大豆育种中,“吉儿” 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大豆杂交育种的瓶颈,大幅提高单产。这项研究开辟了 “生物技术筑基 + 人工智能赋能 + 机器人劳作” 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农业育种正从 “经验农业” 迈向 “精准工业”。

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农业生产的变革。从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到智能灌溉的精准节水;从无人机植保的高效作业,到智能育种机器人的精准育种,这些新技术、新方式不仅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走进田间地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农业农村前瞻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2025年江苏省临海农场土地复垦项目招标公告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江苏农业机械展览会
40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