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机网近期将以《钢铁麦浪:品牌来时路系列报道——》为题创作深度文章,回顾对话历史,用户对农机品牌发展史有浓厚兴趣,这次聚焦国际巨头约翰迪尔,希望系列报道文章兼具历史纵深和人文情怀。系列报道计划立足如下核心:创始人精神传承、技术代际革命、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约翰迪尔的故事有几个戏剧性节点值得深挖:
1837年钢犁发明时的孤独坚持;
1920年代面对福特拖拉机冲击的生死转型;
1997年率先将GPS引入农业的前瞻性。
特别要对比迪尔“不把名字放在未尽全力产品上”的工匠精神与当代智能农机开发理念——本质上都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
我们期待从约翰迪尔188年的历史发展中看到中国企业参照系。潍柴氢能拖拉机与迪尔电动化的不同技术路线,反映中美产业环境差异;迪尔依托百年数据积累做精准农业,中国靠政策和广大市场驱动换道超车;山东萨丁在非洲与迪尔竞争,恰似当年迪尔挑战麦考密克。
“钢铁麦浪”意味着——百年来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类对土地的誓言。
序章:1837年,铁匠的执念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迪图尔小镇的铁匠铺里,约翰·迪尔抡起铁锤,反复捶打一片从英国废弃锯条上拆下的抛光钢片。黏土死死咬住铸铁犁的屈辱记忆灼烧着他——中西部农民每耕三垄就得停下刮泥。当第一台全钢犁在1837年诞生时,围观农民见证了一场神迹:黑油油的泥土如波浪般从闪亮的犁壁上滑落,12美元的售价抵得上半头牛,但人们仍用小麦、猪油甚至怀表争相换取。这把钢犁,最终撬动了一个年产值550亿美元(2023年财报)的全球企业。
第一章 1837-1852:铁匠的执念,一块破碎的钢锯如何改变了世界
1.1 “不沾泥”的钢犁神话
传统铸铁犁的痛点:中西部黏土易粘附,农民每走几步就要清理
迪尔的突破:用英国进口的抛光钢片打造犁壁,耕作效率提升300%
营销策略:现场演示“一犁到底”,农民当场用小麦、猪肉以物易物
关键数据:1848年,迪尔工厂年产1000台犁,成为中西部农业标配。
1830 年代,美国经济泡沫破裂,约翰·迪尔投奔西部,很快将妻子和五个孩子接到了那里。迪尔在佛蒙特州是卓有声名的铁匠,而在伊利诺伊州,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寻找机遇,改变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没过多久,迪尔在伊利洛伊州 Grand Detour 开起了他的铁匠铺。他很快意识到,当地社区的农民仅靠辛苦劳作无法养活自己。定居下来的人们面临草原土壤黏度问题,这与东边的沙质土壤大不相同。过去趁手的铸铁犁具在美国中心地区很不好用,每犁一尺就得刮一次泥。
迪尔认为改变材料和形状可以解决该问题,他找到一把废钢锯,开始了工匠生涯。一件别人的弃物,成就了迪尔的首次创新。他改变了钢锯形状,仔细研究了工具曲率。这是史上首个土壤解决方案。它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借着这次创新的势头,迪尔做起了生意,不断改进产品本身。经过研究、客户反馈吸收和长时间的努力,约翰•迪尔的业务大幅增长,到 1849 年每年可生产 2,000 副犁具。迪尔并未止步不前。近两个世纪过去了,这个从破钢锯起家的小公司已然成为左右行业的驱动力,从土壤解决方案提供者成为技术创新者。
1.2 从作坊到工厂:早期工业化尝试
1850年代:建立水力驱动生产线,实现零部件标准化
1868年改组为迪尔公司(Deere & Company),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1886年推出首款收割机,与麦考密克(国际收割机前身)展开世纪竞争 历史启示:
产品主义:迪尔终身坚持“农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质量信仰:早期钢犁刻有“I will never put my name on a product that does not have in it the best that is in me”(绝不把名字放在未倾尽全力的产品上)
第二章 1910-1918:全系列发布,危机中的转型密码
被称为现代迪尔公司诞生的这一时期,其特点是收购、重组和激烈的竞争。迪尔在这段时间的最 bold 的举措是进入收割设备、拖拉机和发动机领域。
1910年至1918年间,员工总数增加了三倍多,达到8500人以上。到1928年,公司50%的销售额来自1910年之前公司不生产的拖拉机、发动机和收割设备。
重要里程碑:
1910年:Deere 合并分支和制造业务,并收购公司以建立“全系列”的基础。在伊利诺伊州东莫林的马戏团帐篷和建筑中开始的绑扎器生产标志着 Deere 进入收获领域。
1912年:Deere优先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比向员工提供该股票晚了一年。1912年:Deere拥有15个制造设施、24个销售分支以及一个以莫林为基础的出口部门。
1918年:以225万美元收购滑铁卢汽油发动机公司,使迪尔公司正式进入拖拉机和发动机业务。
第三章 1956-1964: 全球化暗战:在海外市场复制美国模式
面对其双缸拖拉机产品线在功率上达到极限并变得过时的情况,公司在此前历史上推出了最大规模的产品介绍。在推出新产品后,约翰·迪尔在1963年超越竞争对手,成为农业和工业设备全球销售的领导者。在此期间,公司将注意力转向全球增长和扩张,同时注重卓越和创新。
重要里程碑:
1956年:巴西试验田,在圣保罗建厂,针对热带土壤改良犁具设计,本土化策略:雇佣巴西农学家改进甘蔗收割机。
1956年:Deere 在墨西哥建立了一个小型拖拉机组装厂,并收购了德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制造商Heinrich Lanz的多数股权,该制造商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的业务规模较小。
1958年: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工业设备部门,拥有经销商和全系列的建筑设备。440 轮式推土机是为工业应用特别制造的第一台全黄色机器。
1958年:约翰迪尔信用公司开始运营,为国内购买约翰迪尔设备的用户提供资金支持。
1960年:在达拉斯的迪尔日,推出四款四缸和六缸的新款拖拉机。
1963年:消费者设备部门,今天的草坪业务,进入了市场,推出了草坪和花园拖拉机以及割草机和扫雪机等附件。
1964年:世界总部开幕,由芬兰裔美国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设计。
第四章 1987-1997:坚持转型,技术护城河——从钢铁到硅晶的跨越
当迪尔公司在1987年庆祝其150周年纪念时,它刚刚报告了2.293亿美元的亏损。 在全国农业衰退期间,该公司需要在销售下降和员工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进行重大调整。 从那一年开始,公司开始了重建,首先是重组激励和奖励系统,后来这被称为“真实价值”。
努力和坚持不懈终于得到了回报,随着对迪尔的核心竞争力重新聚焦,迪尔能够每年持续改进,到1997年仅10年后,创下了9.601亿美元的创纪录利润。
1990s的电子化革命 GreenStar系统:全球首个农机GPS导航系统(1997年), AutoTrac自动驾驶:2002年商用,精度达±2.5厘米
2010s的“精准农业”生态 Operations Center:云端农场管理平台,接入气候/土壤,产量数据 See & Spray智能喷洒:AI识别杂草,农药节省70%
新能源布局:电动拖拉机:2021年发布SESAM(续航4小时),氢燃料试验:与壳牌合作开发加氢站网络
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25亿美元,占营收4.5%(高于凯斯纽荷兰的3.1%)
第五章 启示录:百年企业的6条生存法则
1、农民主义基因
至今高管每年必须下田操作农机
经销商网络深度绑定家庭农场(北美90%经销商合作超50年) 2、逆周期投资
大萧条收购竞争对手,2008年金融危机逆势扩产 3、全球化≠标准化
巴西版拖拉机加强防锈,印度版取消空调降本4、技术代差威慑
专利墙战略:持有1.4万项专利,年诉讼维权收入超3亿美元 5、从卖设备到卖服务
2023年智能服务收入占比18%(预测2030年达35%) 6、家族企业≠封闭治理
迪尔家族持股仅12%,CEO多从内部工程师晋升
深度报道全球农机、农业资讯
跟珠穆朗玛展览,看全球展会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