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农机新闻网刊出了《小米 SU7 事故之鉴:农机行业不宜过于鼓吹智能化》的文章,读后如鱼骨鲠喉,顾不得同行相轻之嫌。干脆一吐为快,不知读者诸君以为若何哉?
窃以为,农机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窗口期,以时不我待之紧迫感,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用只争朝夕来积极应对。决不能因为前行路上偶遇荆棘,稍有挫折,就因噎废食。止步不前和犹豫不决,会坏我之大事。整合相关各方力量,加速推进农机智能化,方为上上良策。
实际上,用小米 SU7 事故,来否定农机智能化进程,是以偏概全之见。智能农机与乘用车场景有着本质差异。从作业环境维度来说,农业机械多在固定农田场景运行,时速普遍低于20km/h(如深耕深松机具作业速度等),相较乘用车城市道路的复杂工况,安全风险阈值存在量级差异;
从技术实现层面看,当前已进入实用场景的农机智能化如无人驾驶拖拉机、聚焦北斗导航精播(误差±2cm)、变量施肥等精准作业能力提升,与乘用车自动驾驶系统要求的毫秒级决策存在技术代差;我国布局的以智能农机、数字农业为基础的无人农场大获成功;以智能农机为支撑的智慧农业在全国方兴未艾……。尽管智能农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事实已经证明,我国的AI等先进装备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撑智能农机换赛道,由跟跑向领跑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决不可以主动停下来,有歇歇脚的堕性!
从国家政策导向差异看,农业农村部明确将高性能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列为提单产核心装备;《中国制造2025》则是明确将智能农机列入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对象,给予诸多支持和政策促进;……这充分反映国家层面对农机智能化的战略定位。
再从农机行业实践成效来看,河北定州案例显示,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使小麦成穗数增长14.3%,亩产提升15%,印证智能化对粮食安全的实质贡献;全国春耕已投入超110万台提单产机具,北斗导航设备渗透率达63%,形成规模化应用基础。
从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来看,一是农业农村部推动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2025年计划培养20万持证新农人,解决人机协同难题;二是现行农机国标强制要求关键系统双回路控制,故障率低于0.3‰,显著优于乘用车电子系统标准。
用哲学观来说,辩证看待技术演进,是正确对待客观规律的金钥匙。具体到农机智能化来说,需正视当前存在的三个矛盾:丘陵山区适用机型不足、部分农户操作技能滞后、极端工况数据库尚不完善。但因此否定技术方向,无异于因噎废食。
有鉴于此,农机化行业当务之急,在于聚焦三个优化方向:建立分级智能认证体系、完善农机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快丘陵山地专用机型研发。正如汽车行业从ABS到自动驾驶的迭代历程,农机智能化也需给予合理成长周期。
那种《小米 SU7 事故之鉴:农机行业不宜过于鼓吹智能化》的聒噪,当休矣。愚见若冲撞了哪位大咖,实非本意,见字如罪已矣。望见谅哉!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