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追着丰收跑”的麦客

分享至

每年夏收,职业农机手们都会开着收割机,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南到北跨区作业,人们把他们叫做“麦客”。上周,长江云新闻记者跟着一群麦客,记录下了他们追赶丰收的旅程。

出征前行 必先利其器

在湖北省天门市黄谭镇罗口村,两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收割油菜,这是荆门屈家岭管理区车俊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湖北收割的最后一块田,明天他们将开启今年的跨区“麦客”之旅。

车俊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对长江云记者说:“在湖北从5月1号开始一直收油菜收到5月25号,合作社收了15000亩地,河南、安徽那边收小麦的价格比湖北要高得多,每亩地高20元左右。”

每一年的麦收季,都是李洪和团队的“赶场季”。出发前,李洪发现收割机上配套的粉碎机零件达不到外省秸秆粉碎的标准。经过检查和比对,李洪决定,这个零件自己做。

“根据当地的农艺要求,我把零件改装,让粉碎机提速,不仅增加了使用寿命,还能让秸秆粉碎更彻底,以前要是想改装固件,要找别人加工,看适不适用,现在我们自己有设备,有缺陷的地方可以自己改装。”画图、切割、成型,不到半小时,适配的轴承就制作完成。

农机零部件定制化,是湖北2022年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的成果,这样的改装,让跨区作业的准备工作异常顺利。据统计,“三夏”期间,湖北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9.2万台,其中跨区作业1.55万台。为了抢时间,今年,李洪特意安排了7辆车北上,比往年多了一倍。从荆门出发,途径河南、安徽和河北,可刚出发不到一小时,意外发生了。

“轮胎这里发现类似钉子的东西扎进去了,这种情况在高速上比较多,这个胎不行了,一般的小问题我们都能解决,我们还有一个会修汽车的,现在进汉川服务区换备胎,这个扎破的轮胎到终点站后再去补胎。”说完,李洪和机手们一起把破胎抬到卡车上固定好,继续往前赶路。

应急处理 决胜千里转战

按照计划,这一次跨区作业的第一站是河南固城,全程450公里。但途径信阳段时,天降暴雨,行程又一次被延误。拿起对讲机,李洪不断的提醒同行机手:“后面车注意点,前面一出隧道雨下的特别大,视线不好,注意减速,雨太大了,我们进前面梅山服务区休息会,等雨小了再走。”

梅山服务区已进入安徽境内,与河南接壤,也是全程高速的最后一个服务区。安全抵达河南西九华山收费站时,他们比预计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面对大雨,李洪决定原地休整。大家围在餐桌前,和亲人报着平安。

迟来的晚饭,大家吃的略显沉闷,下雨意味着停工,停工意味着没有收入。从南到北,千里转战,他们成群结对、相互照应,一般都是夫妻档,一人负责开车,另一人负责生活起居招揽生意。

第二天一大早,天气阴沉,大家都忙着收拾车里的杂物,车俊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手潘刚的爱人闫瑞红闲来无事,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们“移动的家”。

闫瑞红:“车就是家嘛,什么都有,洗衣粉、坐的板凳、抽水的,这个装的自来水,可以做饭吃,有的地主不管饭的话,我们就在田里做。”

记者:“每年有多少时间在外面?”

闫瑞红:“有7、8个月,现在已经跑了大半个中国。”

哪里丰收就去哪里,这是跨区作业的使命。面对雨天,李洪心里很担忧,不停的打电话联系生意。“我们这边下雨了割不了,你们那天气怎么样,有没有活?明天能干是吧,没下雨了吧,那边雨下的小一些,那你把位置发我。”

上午十点,天空突然放晴,阳光温暖了大地,也温暖了大家的心,活来了。李洪指挥大家向第一个目的地出发。

在河南省固始县黄广庙镇黄勇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涌起金色的麦浪,收割机像拼了命一样开足马力在麦田驰骋。因为是稻茬麦,土地沟渠较多,严重影响收割进度,李洪知道缺机器了,赶紧拿起手机联系其他车队。“现在要加车,咋弄?你那有没?没有啊,我这从哪找车啊,现在车都去干活了,后天又有雨了,根本干不完。”

李洪打了几个电话都找不到车,这时,河南固始县联络人凌亚云也在帮忙打电话求助。“你干活了,能上我这干吗?要三台收割机,29号就得割完,要有雨了,现在才割了几十亩,有一千多亩呢,你来了看看。”

一路向北 为自己更为团队

夜幕降临,收割机依然在麦浪中来回穿梭,机手也加快了进度。一顿丰盛的晚饭,代表了雇主的拳拳盛情,也是扫除机手一天疲惫的最好方式。谈家庭、谈农机、谈未来,大家眼神中满是憧憬。

凌晨3点,新增的3台收割机顺利抵达黄勇村,来自江苏徐州的机手马光是李洪的老朋友,几小时后,他们将在麦田里汇合。

李洪:“今天能干完不?”

马光:“差不多8台车,一千多亩地,不用加多久的班就能干完。”

李洪:“行,明天安排下一站了,我们这几台去定远,你们去长丰是吧?”

马光:“是,合肥,车不够用了电话联系,提前说。”

近8个小时的紧张作业,1100亩小麦田已收割近8成,因为道路畅通和机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高,现在临时调运车辆要容易许多,李洪也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很累、很困,但晚饭时,大家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笑容。

汽修机手王路对记者说:“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以前机器马力没这么大的时候,去一个地方最少要收一个星期左右,现在去一个地方顶多3天,我小孩现在才上一年级,7岁半了,老婆在家带着小孩,以后还要多挣点钱,多为家里创点收入。”

20多年的农机生涯,他带领着大家走南闯北,从无到有,成为一个“追着丰收跑”的人。“当时从开收割机到现在,那一批干到现在,我应该是最好的,现在我不是一个人了,现在是团队了,多联系点活,今天把地干完了,我们钱也挣到了,准备赶往下一站。”

深夜12点,机手陆续收工,各自钻进驾驶室。以车为家是为了第二天能尽快赶往下一个目的,明天一早,他们将从河南固始赶往300公里外的安徽定远,再下一站是河北河间,李洪带领着团队将完成3000公里的迁徙,追着丰收,一路向北。

【记者手记】

走南闯北,农机越来越先进,机手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高性能、智能化的收割机已经成为田间主力,大大加快了收割速度,亩均减损粮食约20公斤,舒适的座椅,无死角的监控,让机手作业更加得心应手。

他们顶烈日、冒酷暑,穿梭在田间地头,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以往只会开车不同,如今的农机手要会修理、会看天气、会地理、还要会和人打交道,农机越来越先进,机手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跨区麦客的征途还需要更多的指引和保驾护航,才能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其实,农机手的幸福感很简单,热乎饭、热水澡、有活干、睡安稳,他们都是一位位平凡的劳动者,为家人、为自己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保证了颗粒归仓,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南京江宁:今年秸秆深翻还田面积增至5万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8726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