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典例
1. 泓域农机公司国际化战略
泓域农机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战略案例。该公司采取了新建全资子公司和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扩张。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快速建立业务,并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利用当地资源和知识,降低了初始投资和风险。此外,泓域农机公司还注重产品的本地化,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 国机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国机集团是中国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东方红”品牌享誉国内外。国机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其次,他们通过海外并购和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他们注重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
3. 雷沃重工的国际化战略
雷沃重工是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是通过海外并购来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2014年,雷沃重工成功收购了欧洲百年农机企业阿波斯和农机具制造领域全球领先的欧洲企业马特马克,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我国高端农机具的技术空白,也为雷沃重工在国内和国际拓展业务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此后,雷沃重工进一步整合欧洲的资产,成立了雷沃阿波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在欧洲的全价值链运营平台的搭建,标志着雷沃重工的全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
4、中联重科农装的国际化实践
中联重科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发展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企业。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早在上个世纪末,中联重科的产品就曾出口到埃及等国。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率先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此后,中联重科在国际化道路上阔步向前,不断打开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
中联重科在国际化进程中,坚持以“做主、做深、做透”的海外发展思路,遵循“包容、规则、责任、共创、共享”五点共识,围绕本土化经营,形成技术、市场、产能等全方位的协同机制,把海外布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今,中联重科已形成横贯欧亚大陆和新兴市场、纵贯南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两横两纵”的海外格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产品和服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收入持续增长。
中联重科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公司在“三化”技术方面共申请专利1017件,其中绿色化技术专利465件,数字化技术专利115件,智能化技术专利437件;主导制定的国家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数位居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始终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特别是对于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的中东区域,中联重科投入了大量研发和营销资源。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积极参与招投标项目,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中联重科成功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运营经验。
中联重科品牌统一加速国际化进程,以世界级品牌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工作标杆来考量,中程机械行业品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刻。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中联重科参与主导多项国际标准制定,例如中联重科主导制定的ISO12480-1《起重机安全使用第一部分:总则》和ISO9928-3《起重机操作手册第三部分:塔式起重机》,经过多次深入探讨,现已进入国际标准最终草案(FDIS)阶段。
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际化战略快速建立新的业务;二是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这些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启示
1. 利用自身优势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产业链、人工成本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生产制造的农业机械性价比较高,市场需求较大1。因此,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满足全球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
2. 加强研发和生产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农机制造业需要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此外,还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使产品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3. 拓展国际市场
我国农机制造业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强势发展外销网络,采用与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方式,产品白营出口占92%,其中42%登陆欧美等主流市场。同时,还应该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为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开辟新的道路。
4. 建立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
我国的一些农机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营销服务渠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目标市场的“销售、服务、配件供应、用户培训与信息反馈”五位一体的全球营销网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产品销售,也有利于收集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为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依据。
5. 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应该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例如,可以从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教训。这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对农业机械实施补贴和减税政策,推动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的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在农业机械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等。
总的来说,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点和资源,加强研发和生产,拓展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并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速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机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联合收割机性能和可靠性提升,水稻插秧和收获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系统集成等5。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研究长期匮乏、关键理论创新滞后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建议增加在农业机械研发领域的资源投入,以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2. 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农机工业的产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鼓励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引导骨干企业朝着“做强做大”方向努力,中小企业朝着“”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体农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3. 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农机制造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农作物种类也囊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主要农作物种类,这使得我们的农业机械能够满足全球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的整体实力。
4. 利用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务院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5. 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拖拉机行业大而不强、产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行业恶性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仍未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材料受制于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水平,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使中国农业机械产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需要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机械行业的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中国农业机械品牌形象,提高中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