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陵县的广袤田野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从三湖管理区清水口社区的水渠成型机高效作业,到资市镇古堤电排站的“绿巨人”抽水泵组守护万亩良田,再到沙岗镇刘湖村智能抽水泵站的便捷操作,每一处都彰显着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魅力。接下来,请跟小新一同走进这些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三湖管理区清水口社区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施工现场,一台水渠成型机横跨沟渠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操作舱内电子屏实时显示浇筑参数,挖掘机手将精准配比的混凝土连续送入料斗,两名辅助工紧跟机械步伐,手持小铲随时修补细微瑕疵。伴随着每分钟8000次的高频振捣,2.4米宽的U型渠道在履带下逐渐成型。
2024年江陵县三湖管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标段负责人伍方乾说,机器一天可以顶30个劳动力,还可以连续作业,像这个农渠的规格,机器一天可以作业200米。如果是用人力,最多100米,还达不到使用机器施工的效果。
伍方乾表示,今年引入水渠成型机后,施工效率和质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正在修建的这条农渠全长1.2公里,是清水口社区重要的排灌渠道。为保障农时不受影响,施工团队正争分夺秒,力争在水稻育秧前完成全部工程。
三湖管理区清水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朱立平说,农渠在汛期可高效排涝,旱期能精准灌溉,彻底解决农田给水问题。
清水口社区地处三湖管理区中段,农田面积1.8万亩,以种植水稻和黄桃为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社区农田布局更加规整有序,耕种机械化与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朱立平说,既改善农田的质量,又助力农业提效增产,真正把“农田”升级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资市镇古堤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多名工人正齐心协力,通过滑轨吊装大型抽水泵组。这三台抽水泵组恰似三个坚实可靠的“绿巨人”,在工人们的默契协作下,庞大的身躯缓缓升起,精准地落入预定位置。
公平正工程管理(湖北)有限公司总监代表王华说,现在完成了总工程量的98%,现在在加紧泵站的设备调试过程中。资市镇古堤村老电排站距今已有37年,由于变压器老化、电损严重,无法满足村组排涝排积的需求。2024年资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新的古堤村电排站纳入规划,并于去年10月底开始对老电排站进行拆除重建。待抽水泵组吊装完成,新电排站的流量将提升至6.1个流量。
资市镇古堤村党总支书记王忠军说,这个电排站建完了以后,预计比以前要翻一倍,为老百姓更快的把水排出来,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除了水利设施升级,资市镇古堤村的道路也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大改善。
位于沙岗镇刘湖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矗立着一这座智能抽水泵站,刘湖村的章书记用手机就能让清澈的渠水顺着管道流入千亩良田!
沙岗镇刘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章俊告诉小新,自己刚才接了一个农户的电话,他田里的六号出水孔需要加水。用手机智能操作灌水很方便,就算在外面也可以随时用手机操作。这座智能抽水泵站,除了可以手机智能操作灌水,还能精准检测农田墒情、温度、湿度以及风向风力等环境参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学依据。沙岗镇刘湖村是我县最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之一,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8000亩农田变成渠新沟畅、保肥保水、高产稳产的大亩田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
沙岗镇刘湖村村民章净明说,现在有这个智能泵确实好。自己种了七亩多田,不用去抽水,用手机一点泵就开了,很方便。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我县作为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2011年至2024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7%;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2.6万亩,占比90.6%。
江陵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综合股股长吴杰介绍,江陵县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优化基础设施。加快智慧农田建设,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同时探索绿色农田发展模式,强化生态保护,确保农田持续增效,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