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制造,工业设计与技术工艺至关重要,在产品的不断改进与升级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直接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改进建议。
纵观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进程,任何一种产品从研发、制造、验证、改进、升级到成熟等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一种产品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结合与优化。
而实际上,从事技术研发的多为“理工男”,耿直、执拗且不善沟通者居多,于是,就极易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与各种岗位的人员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对方是用户。
抛开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水平高低不讲,只有走进用户作业的现实世界,你才能接触到最真实的产品使用感受。就像是用户开发领域的创新先驱史蒂夫·布兰克强调说,“无论你在哪个行业,你都需要走出办公室,了解你的用户真正希望从你和你的产品中获得的是什么。”网络上可以找到开展用户采访的诸多资源,不论你选择哪一个,在采访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对你的产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如果你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尝试推销产品和你的技术,那么你获得的反馈将会毫无价值,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不是自我宣传,而是倾听和观察。
客观地看,用户对于农机产品的认知和使用改进往往是最有效,也最符合实际需求的,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第一是,用户最了解一线作业情况与农机功能需求。
作为农机产品的使用对象,用户是一线农机作业需要信息的最直接来源,不管是土地情况、农作物特性、区域农艺等要素,还是属地人们的耕种、收获习惯,都来自于这类群体,也只有一线用户最能够表达出对农机产品作业功能的需求。因此,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最实际、最详实。
第二是,用户最有产品使用的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经验。
尽管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做出了不少的市场调研、理论研究、模拟演示、试制实验、作业验证等工作,而实际上,任何一家农机企业都没有真正像用户一样去使用产品,不管是作业时间、使用强度以及作业过程中的操控手法,都无法真正达到用户实际使用程度。因此,用户对农机产品使用和实际操作经验最为直接、客观。
第三是,用户最能够说清楚产品实际作业的优缺点和改善方向。
在对农机用户分类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老用户和具有自我动手能力用户的信息反馈与跟踪。这类用户经过了长时间的产品使用,更能够全面掌握农机产品的优缺点,甚至于有动手能力的用户所实施的自我产品改进,往往能够解决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可以说,用户的改进手段往往最实用、最有效。
现实中,不少农机企业技术人员,从骨子里感觉自己文化水平高、懂理论、懂设计、会画图、会分析、能建模……而实际上,这些多数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从技术、设计到产品制造,再到产品熟化、升级,绝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再结合的才能实现的,是一个全要素协同的结果。
在农机制造企业呆久了,我们常会看到,有些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服务人员因为产品某些问题和改进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到了用户那儿,对于用户的产品改进更是不能认同,“我做技术设计的时候做扭矩模拟了呀,能达到要求!”“这个轴的强度绝对没问题,我用三维软件论证过!”“这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和配合,绝对符合机械制图原理。”……对于这些熟悉的语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把图纸转化成产品,需要根据机械部件配合情况进行不断优化,理论落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针对性改善,如果一味只强调理论,而不讲与实践结合,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空中楼阁”。
让更多的产品改进建议和意见来自于产品直接使用的客户,值得农机企业经营者在产品竞争力打磨过程中采纳并深思。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